旅游線路分類
青海丹噶爾古城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80元(僅(jin)供參(can)考)
景點地址:青海省(sheng)湟源縣(xian)距西寧市(shi)40公里
交通信息: 可以從(cong)西寧出(chu)發(fa)去丹葛(ge)爾古城,西寧有(you)西寧-湟源公交專線。
青海丹噶爾古城簡介:
丹噶爾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縣,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40公里。被譽為 “海藏咽喉”、“茶馬商都”。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這里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相交,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里穿越,眾多民族在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之美稱。
丹噶爾古城還是宗教勝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以后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內又修建了城隍廟、金佛寺、火祖閣、玉皇廟、關帝廟、財神廟、北極山群廟、清真寺等,這些寺院廟宇建筑宏偉,布局嚴謹,刻鏤精致,壁畫精美,彰顯出無窮的神秘魅力,同時也把儒、道為核心的漢文化,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丹噶爾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個民族在這里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里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合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神話傳說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古城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發展,商貿中心地位的轉移,丹噶爾古城日漸蕭條。
為了(le)建立(li)有特(te)色的(de)(de)(de)城(cheng)(cheng)市景象(xiang),延(yan)續古城(cheng)(cheng)文(wen)(wen)脈,吸引(yin)旅游投資,湟(huang)源縣(xian)遵循“修舊(jiu)如舊(jiu)”的(de)(de)(de)原則,開展(zhan)對古城(cheng)(cheng)的(de)(de)(de)保護性修復工作(zuo),旨在將丹(dan)噶爾(er)古城(cheng)(cheng)打造成(cheng)為集獨(du)特(te)的(de)(de)(de)民(min)俗文(wen)(wen)化、飲(yin)(yin)食文(wen)(wen)化、商(shang)業文(wen)(wen)化、軍事文(wen)(wen)化、宗教文(wen)(wen)化和獨(du)特(te)的(de)(de)(de)建筑藝術為一體的(de)(de)(de)文(wen)(wen)化古都(dou)和兼有餐飲(yin)(yin)住宿、休閑娛(yu)樂、旅游觀光、商(shang)貿(mao)交(jiao)(jiao)易功能的(de)(de)(de)環湖旅游目的(de)(de)(de)地,夏都(dou)西寧旅游圈和青海(hai)湖旅游圈上的(de)(de)(de)重要節(jie)點,展(zhan)示農耕(geng)文(wen)(wen)化與草原文(wen)(wen)化交(jiao)(jiao)匯融合(he)景象(xiang)的(de)(de)(de)平(ping)臺。
主要景點:
火祖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為紀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閣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體建筑高14米,建筑面積為202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湟水上游第一閣”,已成為丹噶爾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豐盛街:位于丹噶爾古城外,因當初古城內商鋪林立,無法容納更多的商家,便在城外修建的一條商業街,它也是古城商貿興盛的見證。唐開元23年(公元732年)在日月山設立青藏高原上第一個茶馬互市,明清時期,“茶馬互市”的交易地點逐漸轉移到丹噶爾古城。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年交易額達到白銀250萬兩,超過西寧府的六到七倍。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余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白銀達到500萬兩以上,商賈云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稱,成為西部地區的貿易重鎮和畜產品的集散地。
迎春門:丹噶爾古城的東城門,古城內共有兩座城門,西城門叫拱海門,東城門叫迎春門,“迎春”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高寒地區的人們期盼萬物復蘇、迎接四方來客之意。走過這座城門,真正進入了丹噶爾古城。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清代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面積為25萬平方米,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號,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承載著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體現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交匯融合的奇異景象。
丹噶(ga)爾(er)(er)演藝廳:湟(huang)源歷史上也稱“西(xi)戎羌(qiang)地”,西(xi)漢時(shi)設置臨羌(qiang)縣,是古(gu)(gu)羌(qiang)人生活棲息的地方。丹噶(ga)爾(er)(er)演藝廳是一(yi)座具有明清建筑(zhu)風格的演藝大廳,主要展(zhan)示原生態民間(jian)樂舞“古(gu)(gu)羌(qiang)神(shen)韻”表演、匯集(ji)各民族服(fu)飾和(he)古(gu)(gu)城(cheng)標志性(xing)建筑(zhu)服(fu)飾的“丹噶(ga)爾(er)(er)風”服(fu)飾表演以及體現湟(huang)源姑娘(niang)美麗風姿的各類舞蹈(dao)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