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麥(mai)積崖,地處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mo)中的一座孤峰。山高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就(jiu)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de)距山基二(er)三(san)十(shi)米,有的(de)達七(qi)八(ba)十(shi)米。在如此陡峻的(de)懸(xuan)崖上開鑿成百(bai)上千的(de)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古木,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便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
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四大景區,以及街亭古鎮和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有“”的美譽。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
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沙彌、供養人的(de)(de)雕(diao)塑。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gao)的(de)(de)石窟,窟內(nei)全是大(da)型的(de)(de)石刻,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石窟開鑿在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mai)積山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崖大(da)佛上方,距(ju)地面(mian)經約八十(shi)米(mi)(mi)(mi),為七間八柱廡(wu)殿式(shi)結(jie)構,高約九米(mi)(mi)(mi),面(mian)闊三十(shi)米(mi)(mi)(mi),進(jin)深八米(mi)(mi)(mi),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da)柱,覆蓮(lian)瓣形柱礎,建筑(zhu)構件(jian)無(wu)不精雕(diao)細(xi)琢(zhuo),體現了(le)北周(zhou)時期建筑(zhu)技術的日臻成(cheng)熟。后室由(you)并列七個四(si)角攢尖式(shi)帳形龕(kan)組成(cheng),帳幔層層重(zhong)疊,龕(kan)內柱、梁等(deng)建筑(zhu)構件(jian)均以浮雕(diao)表(biao)現。因而,第四窟的(de)建筑是全(quan)國各(ge)中最(zui)大的(de)(de)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de)(de)洞窟(ku),是研究北朝(chao)木構建筑的(de)(de)重要資料,真正如實(shi)地表現了南北朝(chao)后期已經中國化了的(de)(de)佛殿(dian)的(de)(de)外部(bu)和內部(bu)面貌,在石窟(ku)發展(zhan)史上具(ju)有重要的(de)(de)意義。
寧夏天馬國際旅行社歡迎您,請提前來電預定,方便我社安排接待,電話: 6014122 (均(jun)微信(xin)同號) 地址(zhi):寧夏回族自治區(qu)銀川市興慶(qing)區(qu)清和北街26號(東門古方藥超向北20米,華源耀康醫藥對(dui)面(mian))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