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線路分類
南少林寺遺址

門票信息: 上(shang)山免費,入寺(si)10元(yuan)(僅供(gong)參考)。
交通信息: 南少林位于現在的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林山區,離市區僅17公里。 & 南少林(lin)位于現(xian)在(zai)的莆(pu)(pu)田(tian)(tian)(tian)市荔城(cheng)區(qu)西(xi)(xi)天尾(wei)鎮林(lin)山(shan)區(qu),離市區(qu)僅(jin)17公(gong)(gong)里(li)。 從莆(pu)(pu)田(tian)(tian)(tian)長途(tu)汽(qi)車(che)站出發可以乘坐“莆(pu)(pu)田(tian)(tian)(tian)-梧(wu)塘”的車(che)至西(xi)(xi)天尾(wei)。在(zai)那(nei)(nei)邊就有直達林(lin)山(shan)南少林(lin)的車(che)了。目前這樣(yang)坐車(che)最方便。 自駕游的話,要懂得在(zai)324國道A處(chu)向北拐(guai)。此處(chu)離莆(pu)(pu)田(tian)(tian)(tian)城(cheng)區(qu)4公(gong)(gong)里(li)左(zuo)右(you),有那(nei)(nei)有個南少林(lin)的大山(shan)門,很好辨認(ren)。當地人叫該處(chu)為“少林(lin)路口”。
南少林寺遺址簡介:
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于“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莆田縣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
唐太宗貞觀年間,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遠千里來到九蓮山,住錫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時,寺廟更加興旺,僧人500多名,武風極盛,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形成南少林拳,與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譽稱“北腿南拳”。南宋時,寺院仍保留興旺趨勢。劉克莊也盛贊“邑之嵩山少林”。
林泉院毀于清初。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復明斗爭中與天地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清王朝深為忌恨,遣兵焚毀,南少林寺從此湮沒于歷史煙塵之中。現在南少林寺遺址一帶僅存一些附屬寺院,如資福寺、紅花亭等。1986年至1988年,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發現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
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納廣化寺方丈管理,成為兩寺院共同統一體制。由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南少林寺”寺名。
南少林寺的建筑群依山就勢,座東向西,以護寺河、趙樸初題寫的“南少林寺”牌坊、“入三
摩地”的山門、蓮花池、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組成中軸線,兩側有寬敞的石階與通道,自下而上通往各處;
左翼為偏門、鐘樓、伽藍殿及廊廡等,右翼為偏門、鼓樓、祖師殿及廊廡等,還有齋堂與僧舍等,縱深500米,橫寬200米,占地面積十萬平方米。護寺河如玉帶纏腰環繞其前,通三橋經牌坊進殿堂。
天王殿寬21米,深18米,高15米,祀彌勒佛,背向為韋陀,兩側為四大金剛。大雄寶殿寬26米,深23米,高17米,祀三清佛,兩側為十八羅漢。寺內油漆一新,佛像鎏金溢彩。各殿前均有
寬闊的石埕,奇花異草點綴其間。
其建筑群規模宏偉,布局勻稱,主次分明,古樸大方,保留著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
南少林與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于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它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于長江以南地區,故稱“南拳”。
關于南拳的起源,從前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稱“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習武。康熙年間,西魯國來犯,無人可敵,福建少林寺僧人請纓出征,大破西魯國,班師凱旋。不久,有奸人進讒,清廷派兵圍剿福建少林寺,將該寺焚毀,寺中僅有五僧幸免于難。這五位僧人四處尋訪英雄豪杰,創立了洪門(天地會),立誓“反清復明”。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南拳都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因此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事實上,清代康熙年間根本沒有什么西魯國,更沒有來犯這事,當然也不會有南少林寺僧人為國出征的壯舉。這是洪門中人社撰的故事。但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經產生過重要作用是無需置疑的。福建民風強悍,特別是閩南一帶,素以悍勇好斗著稱,其聚眾械斗之風名聞全國。福建地區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嶄露頭角。
感謝網友artal提供圖片(pian)